□ 本報記者 羅麗
農產品成本調查工作從1953年開始已經開展70年,有一群人在農本調查崗位默默堅守,通過一串串的數據,為上級部門及時了解和掌握農產品成本價格情況,穩定市場價格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水縣農本調查員趙夏林就是其中一員,用服務“三農”的情懷堅守崗位數十載。
趙夏林今年已有68歲,頭發花白但精神頭仍然十足,只是耳朵有些背了。一路走來,從村民辦教師、村農業技術員、農產品成本調查員到鄉鎮農技員、科技副鄉長、鄉負責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黨委副書記,每一步都扎實深耕,浸透著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文水縣西槽頭鄉毗鄰文峪河、磁窯河,地勢低洼,鹽堿地眾多。上世紀80年代,農業土地承包到戶,面對落后的傳統耕作技術,趙夏林辭掉民辦教師轉正機會,回村承包土地種棉花。憑著勤奮好學不怕苦的精神,趙夏林積極采用地膜覆蓋新技術,沒日沒夜蹲守在地里,觀察、記錄、守護著棉株。數月后大獲成功,棉花畝產高達70多公斤,此事成為轟動周邊鄉里的新聞,趙夏林也破格被縣里提拔為鄉農業技術員。棉花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并得到大面積推廣種植。
初獲成功的趙夏林,喜悅之后深知自己的不足,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開始四處尋找農業技術書籍和相關專業教材,記錄數以萬字的筆記,摸清作物生長規律,掌握了作物保護、耕作栽培、農業氣象、土地施肥等基礎理論。他研究的“棉花大群體、小個體促早抗逆栽培技術”獲當時呂梁地區科技進步一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結合自己的實踐,趙夏林和其他技術員編輯出版了適合本地情況的鄉土農技教材,指導農民田間勞作、抗旱、除害,提高作物產量、品質。田間地頭、農技學校到處都有趙夏林忙碌的身影。
1986年,趙夏林被當時的文水縣縣物價部門聘任為農產品成本調查員。這項工作需要運用農本調查數據,通過對同時期不同品種的生產成本收益情況進行比對分析。一心撲在農業農村工作上的趙夏林,多了一項數字記錄的工作。勤懇、扎實、愛鉆研的他走訪農戶、下田調查,數十年從不間斷地記錄作物從種到收的每個瞬間,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形成厚厚的有幾十萬字的農本調查素材。
翻開一頁頁記錄,從農業氣象、農作物種植結構、病蟲害防治到糧食和農資價格、耕作過程等,儼然是一部區域農業發展的簡史。一張張看似簡單實則繁瑣的表格、一個個讓人眼花繚亂的數據,清晰地看到農業發展的扎實腳步,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步推進。在趙夏林的記錄本里,有幾十年間的農資費用的變化,也有種植的作物品種的增多,從開始的小麥、棉花和高粱到現在的玉米,區域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變化顯而易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水縣農業以小麥、棉花、高粱種植為主,隨著鄉鎮經濟發展和國家農業政策的調整,種植結構出現大的變化,變成以玉米為主,高粱、土豆、蔬菜為輔的局面。農業生產條件從以牲畜耕作為主、溝渠漫灌,到以機械耕作運輸為主、噴灌和滴灌開始盛興??茖W種植成為趨勢,專業人員測土配肥、合理密植、無人機監測作物長勢和防治蟲害噴藥,農業合作社組建方興未艾……
寒來暑往,日復一日,趙夏林的農作物流水賬越積越厚??菰餆o味的重復、毫不生動的數字,并沒有讓他產生厭煩,反而樂此不疲。每一串數字都飽含著他對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對作物種植成本的關注和執著,記錄筆記成了他每天的習慣。他家的一間屋子幾乎成了小的檔案室,大小柜子擺滿了各種記錄、材料,每件都凝聚著他的心血。除成本調查記錄,各種農業技術資料(鹽堿地改良技術、棉花高產栽培技術、小麥兩抗三保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是趙夏林理論和親身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更是他為農業和農村奉獻青春熱血的珍貴結晶。
如今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號召下,趙夏林積極投身鄉土文化挖掘、整理,成為狄家社非物質文化遺產“狄青花兒鼓”的傳承人,組織村民排練、演習,豐富鄉村文化,活躍社區氛圍。對狄家社歷史名人“狄青”的有關文化遺跡、歷史傳說積極進行保護、收集、編寫,在“民族復興、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擔當著新角色和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