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縣面塑文化漫談
□ 程建軍
據考古發現,位于嵐縣東河村的元代古墓墓室東墻繪有仕女手托面花的壁畫,以此推斷,嵐縣面塑的淵源可以上溯到千余年前。
乾隆版《嵐縣縣志》有“嵐縣冬長,人喜蒸花”的記載。由此可見,嵐縣面塑是起源于生產生活的傳統手工塑制的面食面點,它是以祭祀祈福為主要目的食品藝術圖騰,反映的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體現的是嵐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正月二十五的點燈燈,到清明節的蛇燕燕、寒食食,七月十五的面人人,再到正月初一的面花花、面棗山等,嵐縣面塑在嵐縣所有的節慶活動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這樣說,從古至今,嵐縣戶戶會面塑,村村有藝人。
嵐縣面塑制作精湛,創新性強,具有濃厚的晉西北嵐縣地域特色。千百年來,嵐縣面塑藝人經過不斷摸索,面塑制作工藝大有改進——已由原來的和面制作發展為和面與死面相結合、生面與熟面相結合,還通過原色與染色的多種處理方法,在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有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壓花等多道繁復的手工工序,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再作適當調整與取舍,因此面塑供品件件精美絕倫。
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前后的這幾天,嵐城家家戶戶推磨碾面,通宵蒸饃塑花,嵐縣各地的巧媳婦們也為了祈求五谷豐登、一年好運,明爭暗賽,各家天不亮就爭先抬桌擺供于“白衣大士”廟前,長達一千多米的面花河流中,數百個品種爭奇斗艷,這種場面何其壯觀!
一項延續千年的民俗活動
作為在嵐縣延續千年的一項民俗活動,嵐縣面塑與嵐縣禮儀民俗有關,與傳統時令節氣有關,極具地方特色。
嵐縣地域內,春節期內家家戶戶都要敬神蒸供。春節前,女人們把發好的面團,捏制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為“花饃”或者“花卷”),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通順。
嵐縣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既是裝飾品,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民間大眾歡迎。嵐縣鄉村還流行一種名為“棗山”的大型供品。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頂角塑一層如意形圖案,之上再加上面塑的三至五個小元寶。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用的錢龍?!皸椛健闭舫龊?,可以顏色點染,既是一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也是一種別出心裁的供品。
清明節,女人們會捏制一種“寒食供獻”的面人人以此祭奠列祖列宗。這種面人頭,內里包油、鹽、小米等素餡,捏成男女小孩人頭,用黑豆作為制作較大面人的眼睛,用高山花黃籽(嵐縣民間一種野生的野花籽,表面黑亮光滑,比芝麻粒微大,圓形)來做爬孩孩等小型面塑的眼睛。染紅的麥??梢宰鐾米拥难劬?,也可以做一切動物的嘴巴。蒸熟后用色黃加以點染,甚是天真可愛。
大家還捏制一種“寒食食”的面塑,捏好蒸熟的寒燕,插在酸棗枝上,很像是停在樹枝上的群燕。這些供奉的民間面塑,相傳與“寒食節”的習俗有很大關系,“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則象征春天的到來。
農歷七月十五,嵐縣民間有著蒸“面人”的習俗。相傳,這種習俗開始于元代末年,據說人們用互贈“面人”傳遞信號,至今,民間有著“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七月十五的面塑樣式繁多,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和花卉、瓜果。還有寓含幸福、吉祥、愛情的鴛鴦、孔雀、獅、虎、鹿等動物造型。十五過后,作為親朋好友互贈的禮品,家家戶戶墻上幾乎都掛著一串串面塑。新婚大喜,女方一般回贈男方兩條肥大的面魚,男方回贈女方一對羅漢漢和爬孩孩,意謂愛情美滿,子子孫孫,人丁興旺。
八月十五,嵐縣人會家家啟動手工土爐打月餅模式———品嘗月餅,中秋賞月,拜月祈福,更是將嵐縣面塑的制作推向一個高潮——除了嵐縣人喜歡的傳統的齊糖和混糖月餅之外,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也逐漸廣為嵐縣人所喜食。
嵐縣,在婚娶之日,男女兩家都蒸很多大的“喜饃”。這些大“喜饃”,要擺在桌子上供人們欣賞、品嘗。與此同時,還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習慣用十來斤面粉捏一個“花糕”。這種花糕,以面作圓底盤,卷條邊緣為紋,鋪一層紅棗,上面再加上一層比第一層略小的帶花邊的面盤,上面捏上“魚鉆蓮”的浮塑,蒸熟后加色點染,供人們欣賞和食用,也可作為禮品饋贈。
嵐縣的壽誕之期,也常蒸制“喜氣饃饃”?!跋拆x”多以桃形為主體,上面加上各種寓意吉祥長壽的小裝飾物,點染色彩,作為“壽饃”贈送親友之用。
辦喪事時,當地人還要捏制一種在靈堂前面供奉的大供面塑(又叫饅頭供,源于舊時三牲祭遺俗,共有十五件)。還可以捏成各種花果、小動物形象的小供面塑,甚為精巧別致,有的蒸熟后點染,有的晾干后點染。
還有一種以胖娃娃(爬孩孩或者羅漢漢)為題材的人物面塑。同時,還有一種玲瓏小巧,不加點染顏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這種小面人,有著爬、臥、抱花、啃瓜的各種姿態。有時,還將置其于染成大紅大綠的“大面花”之中。相傳,這類面塑是當地群眾為拜佛求子而專門制作的供品。
而作為嵐縣面塑的集大成者——嵐城面塑供會則是以嵐縣面塑為供品的最大型的最富特色的嵐縣民間廟會,它是以紀念因孝心感動上天而最終得道成仙的民間神醫仙姑——慧連為目的的民俗活動,更是集中展示嵐縣民間面塑藝術的民俗活動。
這一項延續千年的民俗活動,除了祭神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集中擺供獻祭活動。
農歷二月十九這天凌晨四五點,當爆竹聲一響,糾首們開始燃紙焚香,虔誠跪拜,虔誠地祭奠以神醫仙姑為主的神仙組合,北街擺供活動的正式開始。
大士閣前,鳴炮燃紙,焚香跪拜,街道悠長,展臺高大,天空吊的,臺上擺的,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造型各異色彩鮮艷的面塑,北街繪就了一條面塑的海洋。
此刻,北街神樓前面,集體的供品已經擺放完畢。圓臺的上邊幾層擺放的都是生肖面塑,如2023年擺放的都是面兔。但兔子的形態各具特色,有的活潑可愛,有的安靜溫和。圓臺的下邊幾層的面塑30厘米大小,頂端位置的面塑100厘米大小,做工相對精致。神樓前面長達千余米的空中,是串聯著無數核桃大小的面塑(吊供),多以燕子、蝙蝠、石榴等造型為主,貼合人們祈福迎祥的心理。
前來獻祭的人很守規矩,都是按到場的時間先后決定個人面供的擺放次序。來得早的人,供品自然擺在最前面,離神仙近,神仙享用的早,自己的愿望也實現的早。
活動現場,人人都是專家,大家都有權對面塑作品指指點點,主家也對不公道的評價也會寬容對待。因此,面塑供會高潮迭起,掌聲不斷——誰家的作品能博得眾人的好評并被群眾搶走,這就是對誰家巧手媳婦的最大的褒獎。
這種出于民間而脫于民間的面塑文化,將白面的造型藝術發展到了極高境界,這其間凝聚著無數嵐縣婦女的熱情,智慧與才思,故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美學價值。
這種融民俗具象、信仰于一體的民眾自發的活動方式,有別于女媧摶土造人的隨意性,自然很好地傳承了嵐縣面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特點。
這種民俗活動,發源于嵐縣文化根系所在地千年縣府之嵐城(從隋朝到民國的一千年間,它一直是州、縣城所在地)。正是這一塊土壤——使農嵐縣耕文明的儀式行為得以延續,使嵐縣民間禮儀的基本形態得以較為完整的保留,使嵐縣面塑文化至今順利得以保護與傳承。從這個意義上說,嵐縣面塑具有十分厚重深遠的歷史文化價值。
我覺得,共同參與,集中展示,臺前亮相,留存美好,富于教化,這種具有互動性極強的民間活動才是嵐縣面塑供會與時俱進歷久不衰的原因。
一幅多彩的民俗畫卷
嵐縣面塑是在嵐縣藝人們靈巧的指尖萌生的一種民間藝術,它根植于嵐縣人長期生產生活的土壤之中,展現著嵐縣民眾多姿多彩的藝術化生活。
按色彩分類,嵐縣面塑可分為素色面塑和彩色面塑兩大類。傳統面塑多以素色為主,素色面供又可分為吊供和擺供兩大類,但都有“供”的含義,表明規格較高的祭祀儀禮用品。吊供主要指用紅線或五色絲線串起來懸掛的小型面塑,形制較小,造型以鳥類或六畜為主?!吧哐嘌唷笔堑豕┑闹饕?,在清明前捏制,用紅線串起來,裝飾于窗邊,有吉慶美好的寓意。擺供形制較大,一般主要有羅漢漢、爬孩孩、面羊、面豬等,造型樸實簡練,粗獷豪放,極具生活色彩。彩色面塑則是以“五行色”為主色調,主要使用“赤”“青”“黃”“黑”等色彩,有相應的象征意義。其中紅色的使用最為廣泛,紅色花朵是較為常見的造型裝飾。紅色展現了紅火、熱鬧的吉祥觀念,也有健康、生命的象征,深受人們喜愛。整體來看,面塑色彩鮮艷,造型多樣,更顯生機與活力??鋸?、艷麗的色彩代表著喜慶、熱鬧、吉祥、美好、幸福等寓意,表達著民眾樸素的日常審美觀念。彩色面塑突破了自然原色的束縛,更具觀賞性和裝飾性,造型內容也更為豐富。如老虎、獅子、麒麟、龍、鳳等瑞獸形象,牡丹、梅花等寓意吉祥的各類花卉,以及各種大型的組合面塑。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近年來彩色面塑在面塑市場逐漸興起,大受歡迎。
按用途分類,嵐縣面塑可分為食用面塑和觀賞面塑兩類。食用面塑如棗山、素色的虎、獅、馬、牛、羊、龍、猴、雞、孔雀、鳳凰、喜鵲及各類小鳥,羅漢漢、爬孩孩,以及七月十五的面魚、面羊等,這些面塑雖有部分是作為各種儀式的象征物,雖然都是以食用為主,但食物性和藝術性兼而有之。觀賞面塑大都色彩艷麗,制作精細,且多為組合面塑,主要用于大型的節日儀式中,諸如老人過壽、供神等等。隨著面塑產業的不斷發展,面塑藝人也將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現代生活制作成面塑作品,進行展示,諸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精衛填海、八仙慶壽、桃園三結義以及與時代文化政策宣傳密切相關的面塑造型。觀賞面塑造型精美別致,刻畫細致入微,形象逼真,神態生動。
按工藝分類,嵐縣面塑又可分為單一型和組合型兩類。單一型面塑造型簡單,古樸生動,裝飾較少,以粗獷的外形展示出淳樸的生活面貌,如爬孩孩、羅漢漢等,在頭、腳等細節造型上通常使用變形、夸張手法,神韻相似,在不同藝人手中,面塑造型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樣態,尤為可愛。組合型面塑通常由三個以上的面塑組成,以長簽作為連接物,使構成造型主體部分通過穿插連接在一起、加以固定。組合型面塑的主體形態渾圓稚拙,而每一個裝飾部分均精巧、細致、逼真,作品呈現立體而富有層次感。與單一型面塑相比,組合型面塑造型更加多元。
總之,嵐縣面塑延續堯舜之敬,傳承秦漢之制,彰顯北魏之風,題材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是嵐縣民間具有獨特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
嵐縣面塑重新煥發生機
改革開放以后,嵐縣面塑得以重新煥發生機,在民間逐漸興旺發展起來。
2005年,嵐縣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政府全面支持面塑產業發展,在嵐縣面塑的發源地嵐城鎮城內村連年舉辦“嵐縣民間面塑藝術節”,傳承面塑技藝,繁榮民俗文化。政府加大投入與積極引導,進一步加強了對嵐縣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開發、保護利用和傳承傳播力度。
2007年,人們請年輕面塑藝人王東梅在北街門樓上用面做字,內容就是靳佩榮同志特意書寫的兩副對聯。其一:上聯:面草面花面獸面人皆面塑;下聯:供天供地供祖供神俱供心。橫批:面供塑心。巧匠巧手,名家名聯,別出心裁,珠聯璧合,這是當年嵐城供會上的亮點之一。
嵐縣面塑供會的這種“為供塑心”思想,既寄托了嵐縣民眾祈福納祥的感情,又弘揚了民眾對“真、善、美”的追求。
2009年,嵐城面供(項目編碼Ⅹ-18)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編號Ⅶ—53,序號829)。2015年5月中旬,由國務院公布,國家文化部正式授牌。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嵐縣有縣級以上傳承人50人,有面塑技師1280人,有面塑制作人10300人。
2020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傳承人及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推動下,建成了嵐縣面塑一條街,著力打造“嵐縣面塑”特色文化產業品牌。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浙江衛視、山西衛視以及海外媒體對嵐縣面塑作過多次專題報道,嵐縣面塑知名度大大提高,影響力明顯提升。
在嵐縣面塑的傳承與延續推廣方面,許多本土傳承人也功不可沒。其中,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嵐縣面塑大師李成秀(已故),在進一步挖掘其嵐縣民間文化特質,培養傳承人,走“活態傳承”的路子,探索嵐縣面塑產業化、市場化道路等方面耗盡心血,犧牲巨大,堪稱傳承人中的楷模。
嵐縣面塑精巧逼真,通過揉、搓、迭、捻等多種手法塑出基本形態,再用簡單的工具進行剪、點、捏,使其特點突出、氣韻盡傳。與其他地域的面塑作品相比,嵐縣面塑特點鮮明,更突出呂梁嵐縣本地民俗特色,比如面塑作品中的神醫仙姑、羅漢漢、爬孩孩等。
嵐縣面塑的獨特創新之處還有很多;如原來以手工染色、手工制作、和面蒸制為主,現在已發展為和面與死面相結合,生面與熟面相結合。還比如,最初的面塑以原色為主,食用性與觀賞性兼顧,現在通過原色與染色等多種處理方法,更強化了面塑的觀賞性能。在制作程序上,嵐城北街面塑制作更是苛刻,要將發酵好的面團根據不同題材,經過揉、搓、拼、捏、剪、割、夾、盤、疊、壓紋、壓花、鑲嵌、組合、穿插、著色等十幾道工序,最后才能制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研究嵐縣面塑可以了解嵐縣民眾的信仰情感,對嵐縣乃至呂梁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以及整個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同時更能增進嵐縣鄉土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推進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續落地開花,維持嵐縣城鄉文化生態平衡。
一方水土一方人,唯有嵐縣這塊土壤才可以成就嵐縣面塑的明天。因此,我們有義務保護嵐縣面塑發揚光大,使嵐縣所有與之有關的民間藝術及民俗活動傳承延續,繼續為豐富嵐縣民眾的日常生活,滿足嵐縣百姓的精神需求,為嵐縣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