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剪紙:紙上鏤空 剪出繁花無數
□ 文/張麗妍 圖/蔣建林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一雙巧手握著利剪迂回旋繞,蟲魚鳥獸、亭橋風景、花草樹木等便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剪紙藝術在孝義有著千余年的歷史,作為土生土長的無形文化遺產,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傳口、手把手,孝義民間將這門技藝流傳至今。如今,在各方重視和保護下,孝義剪紙正期待與新時代再度碰撞出新的華彩。
非 遺
孝義剪紙作為一種漢族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現已被申報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據《孝義縣志》記載,孝義剪紙歷史悠久,多數作品現仍保留著傳統的線條結構手法,氤氳著漢代石刻的古老遺風,夸張中求真實,變形中求神似,簡潔中潛豐厚,象征中透意趣。
為傳承這門藝術,2005年,孝義市老年大學開辦剪紙花卉班,2009年,與花卉班分設,剪紙班成了獨立的團隊,由武玉蓮擔任老師。到如今,剪紙班已經成為老年大學獨具特色的班級,眾多學員作品在全國、省、市的展賽中屢獲大獎,成為活躍在孝義的一支出色的剪紙隊伍。
孝義剪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造型獨特,既有北疆的粗獷豪放,又有南國的纖秀細膩。題材主要有人物、走獸、花鳥、草蟲、臺閣、器皿、吉祥圖案、戲曲故事、神話傳說、皮影模仿等,其中尤以諧音寓意美滿幸福、吉祥喜慶的作品最普遍。在技法上,有的纖巧細密如工筆白描,有的大刀闊斧若國畫寫意。
構思巧妙,剪功粗獷大方是孝義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之一;
式樣多變,立體感強是孝義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之二;
豐富的想象力,夸張和浪漫的藝術手法是孝義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之三;
推陳出新,反映新時代是孝義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之四。
孝義民間藝人剪紙,都以美化生活為特點,他們的剪紙作品,猶如一曲曲優美動人的民歌,寄托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摯情感,使人們深深地感到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
傳 承
武玉蓮是孝義民間剪紙技藝省級傳承人,學習剪紙已有二十多年?!靶r候經??创謇锏膵D女剪紙,充滿了美好,心馳神往?!蔽溆裆徴f,剪出對生活的美好愿景,傳承紅彤彤、沉甸甸的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她的愿望。
“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自幼喜歡民間藝術的武玉蓮1998年辭去工作,專門從事剪紙,到現在已經創作了數千幅優秀作品,2002年首次參加全國剪紙大賽,作品“舞龍”便摘得銀獎,并被國家博物館收藏,2004年作品“二十四孝”剪紙登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孝義剪紙》?!皵登Х髌?,即使是同一樣式,也沒有兩張重復的剪紙?!痹趧撟鬟^程中,武玉蓮也十分注重剪裁的創新性。
作為一種愛好,武玉蓮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剪紙的追求,她積極探索實踐并推陳出新、大膽嘗試,將這項“行走在指尖的藝術”發揚光大并傳承下去。2016年,“孝義市武玉蓮民間藝術工作室”成立,武玉蓮開始為傳承剪紙藝術而奔波忙碌,她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學習這朵藝術奇葩,希望民間藝術不要失傳。
這么多年來,武玉蓮通過孝義老年大學剪紙班,賈家莊藝術中心傳授剪紙人員1000多名。與此同時,她還利用假期、節假日培訓小學生學習剪紙。據悉,現已培養出30多名剪紙精英,有的已成為省市傳承人,有的在國家及省市多次參加剪紙展覽并獲獎,有的已開設門市專門從事民間工藝。
如今,在孝義像武玉蓮這樣的剪紙藝人還有很多,他們一直堅守初心,致力于剪紙的創作和技藝的傳承,為孝義的民間藝術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民 俗
剪紙也是孝義人生活中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深受婦女喜愛。由于剪紙工具簡單,易于傳授,在傳授和使用過程中,又經歷了藝術與內容的自然發展,使孝義的剪紙藝術始終充滿活力,經久不衰。
春節期間,筆者在“武玉蓮民間藝術工作室”見到了武玉蓮,她正在創作年味十足的剪紙作品。只見她手中一把剪刀在紅紙上蜿蜒前行,不一會,一幅漂亮的窗花剪紙作品便呈現在筆者面前。
“過年貼窗花不只是形式,更是文化,是中國人紅紅火火的象征,有了這股年味,才算是過年?!贝汗潓ξ溆裆彾?,有著更加深刻的意義。玻璃上的一幅幅紅色窗花,是她對春節傳統習俗幾十年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堅守。
以剪為道,以紙傳情。早年孝義人民在傳統年節民俗生活中,使用剪紙進行祭祀、祈福、娛樂。每逢婚嫁喜慶、喬遷新居、年節等,家家戶戶門上、窗上貼滿各種代表吉祥的喜慶剪紙,五彩繽紛,琳瑯滿目。剪紙藝人們用靈巧的雙手裝飾環境,借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如今,剪紙藝人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剪紙紋樣,而是將傳統剪紙與現代理念相結合,不斷推陳創新,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美好的現實生活,有的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有的表現勞動人民豐碩成果,有的展示兒童嬉戲玩耍,有的刻畫歷史故事與神話人物,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其中的蘊含。
悠悠千年,孝義的剪紙藝人早已遍布城鄉各地,一代一代地將依附于民俗活動的剪紙藝術,薪火相傳,直至今日散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