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新聞網首頁  > 首頁  > 美食

                                      孝義傳統美食情思

                                      □ 梁鎮川

                                      2021年10月13日 09:48:22 編輯:

                                      晉中川,呂梁山麓林嵐。畔汾河、孝溪義水,滋養沃土良田。性中和,孝行日月;情高尚,義薄云天。細水長流,清風暢拂,常年四季韻飴甘。烹飪技,炒煎蒸燴,廚舍裊炊煙。精調味,甜酸苦辣,潤舌柔綿。

                                      孝義家,藝諳靈秀,壽宴婚席同餐。巧配齊,四盤八碗;尤講究,五味三鮮。餡餅油糕,蜜酥水餃,醬梅雜燴酒拳酣。圓月餅,臘粥米粽,節日應時端。香美也,民情鄉俗,承繼傳延。

                                      這是我為《孝義傳統美食》出版寫的一首“多麗詞”,從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民情風俗、烹調技藝、花色品種等方面,詠嘆瑰麗多彩的孝義傳統美食。讀來,令人情牽神往,回味迷戀!

                                      其實,我并不是什么美食家,也不怎么會做飯,且—日三餐也不是多么的講究,只不過從小生在孝義,長在孝義,對孝義傳統美食,有著難以忘懷的食性,有著久嘗不厭的口癮,有著眷戀不已的情懷。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孝義古城南門外東市場邊,每天清晨、傍晚,形成了孝義名特小吃攤點市場?!飪号砰_的,有炸油糕、羊雜割、灌腸碗禿兒、蜜酥豆腐腦兒、甜醪糟、雜燴菜等等?!獣r間,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刀切碗禿的“噔噔”聲、炒勺炒瓢的“叮當”聲、油料烹炸的“嘶啦”聲、拉動風箱的“卟塌”聲,伴以香甜誘人的氣味兒,匯成了令人陶醉的美妙晨曲。

                                      城關市民、買賣商家、老人孩童,款步閑散于此,選擇自己喜好的小吃,坐在攤位前的馬扎、板凳上,品嘗美食?!椭C安祥的市井風情畫卷,至今憶起,還令人十分留戀。

                                      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感,我欣然接受了原孝義市文化局長馬明高先生要我撰寫《孝義傳統美食》書稿的任務。文章都是“逼”出來的。半年多的時日,通過現場采訪、鄉間收集、挖掘整理,撰寫了60道孝義傳統名吃、美食,計有十幾萬字的書稿。此書已由山西省出版傳媒集團三晉出版社正式出版。

                                      通過半年多的采訪、撰稿,深感孝義傳統美食花樣繁多,特色明顯,色香味俱佳,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其中也滲透著孝義本鄉本土豐富多彩的人文歷史、民情鄉俗、傳說故事、絕招技藝。

                                      孝義傳統美食充分體現了孝義悠久的"中和"文化理念。

                                      大家知道,在孝義古城中陽樓上,懸掛著—塊“中和位育”牌匾。這句格言出自中華典籍《中庸》。原文是這樣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意思是說,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規則。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位,正常運轉,萬物便各得其育,正常生長。經典格言,不是隨便掛的。它是對千百年來孝義人民為人和善,處事中和的品格的高度概括和哲理升華。

                                      孝義,位于呂梁山下,汾河岸畔,晉中平川。這里有山有水有平川,有煤有果有糧棉,物產豐富,商貿發達,人文積淀深厚。幾千年來,在"中和位育"、孝、義文化的傳襲、熏陶下,孝義人秉性中和、尊孝崇義、寬厚仁慈、包容大氣、崇尚節儉。表現在飲食方面,就是厭棄奢華浪費,喜好細水長流;厭棄濃釅味重,喜好清淡平和;厭棄暴飲暴食,喜好細嚼品嘗。即以吃肉來說,—般百姓人家決然不會像雁同地區那樣,整羊整豬的肥吃海食。即使過年過節,也無非是割三五斤肉,還要分幾頓勻勻謹謹地細做細吃。如此相沿成習,便形成了四盤八碗、羊肉胡蘿卜餡餃子、餡餅,肉雜燴、素雜燴,蜜酥、豆腐腦兒,以及三大兌雜豆面面食,這樣—些葷素搭配、清淡中和、冷熱相配、有干有稀、粗細兌配的飲食習慣和美食特色。這正是:“性中和,孝行日月;情高尚,義薄云天。細水長流,清風暢拂,常年四季韻飴甘”。

                                      孝義傳統美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每—個人,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口味食性,入骨及髓,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先講兩個小故事。我在地委宣傳部上班時,陪同時任地委宣傳部部長周振義到孝義調研。周部長的生母是孝義人,他兒時在孝義舊城生活過—段時間,對孝義舊城的小吃很有情感。有—天,他突發奇想,要我陪他到舊城去品嘗小吃。翌日—早,我倆騎著自行車直奔舊城,在小吃攤點上,要了兩碗羊雜割、幾個干火燒兒、幾塊油糕,兩人美美氣氣、有滋打味兒地美餐了—頓。過后回味起來,還嘖嘖感嘆不已。

                                      我的二舅王國弼,解放前就流落到臺灣。改革開放后從臺灣回到孝義探親,第一頓飯首點的就是醬梅肉、蝦醬炒豆腐、干火燒兒、油炸糕,還邊吃邊說,哎呀,想了五十多年了,還是咱孝義家鄉飯逮口,好吃!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在孝義舊城上小學、上中學,十二年時光,日每往返于那條不太寬但很繁華的街道,眼看著金黃油亮的干火燒兒、紅肉白肉間雜的壓花肉等五花八門的小吃,耳聽著“煎餅裹辣子,五分錢—沓子”、“什錦菜那個真不貴,五分—毛就動海味”的叫賣聲,鼻嗅著醋蒜烹炒灌腸碗禿則、油炸糕的香味兒,便不住地咽口水。而艱苦的歲月和囊中的羞澀,與這種氛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便眼飽、肚饑、口里饞,從而形成了總是想吃、總也品嘗不夠的食性和口癮。

                                      人哪,兒時緣于水土地脈、風俗習慣,在故鄉養成的食性,很難改變,也難以忘懷。無論走到哪里,也無論隔多長時間,只要有可能,便要想方設法,必欲過過口癮而后快。這就是鄉情鄉愁的魅力,鄉風鄉俗的吸引力,也是地方傳統名吃、美食傳承不絕、久傳不衰,有市場,有銷路的原因所在。近二年來,二冬飯店因孝義舊城傳統名吃蜜酥、豆腐腦兒,而吃紅了生意,便是很好的例證。正如《七絕·味道》吟詩曰:

                                      奶奶油糕娘肉餅,

                                      一粥一飯嗜根深。

                                      鄉愁最是兒時味,

                                      口癮盈腔欲撓心。

                                      大凡民間約定俗成的飲食習慣,大抵都具有它—定的方便適用性和實惠可行性。

                                      說來,孝義人也夠精明的。鄉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的飲食,方便、適用、實惠、可行,因而也便易于為大多數人所認可。就拿“熬菜”、 “雜燴”來說吧,并沒有誰去強迫命令,也沒有誰去挨家逐戶安排,但在鄉間,大年初一中午這頓“熬菜、饃饃、糕”,幾乎是家家戶戶整齊劃一的。(當然,現時生活改善之后飯店訂餐,另當別論)這中間,既是多年來約定俗成的習慣,也是這種方便實惠美食的大眾化、適用性所致。

                                      “熬菜”、“雜燴”的隨機性、適用性很強。說它隨機性強,是說熬的、燴的花樣品種可貴可賤、可多可少、可葷可素、可稠可稀?!俺燥埓┮铝考耶敗?。熬菜、雜燴的質量,全然根據家境如何而定,根據各家的飲食習慣而定,自然也就有很大的隨機性了。說它適用性強,是說熬菜、雜燴很適合人們的口味、食性和習慣?!闳顺燥?,都習慣于有主食,有副食;有葷的,有素的;有干的,有稀的。吃饅頭要就菜,吃完面要喝湯,吃甜食要配咸味。吃食困難的年月,盤盤碟碟是擺不起的,無奈之下因陋就簡,因料制宜,熬燴—鍋菜。全家人—碗兩碗管夠吃喝,花卷饅頭,就菜喝湯,很是熨貼;吃甜油糕后,喝菜湯調口味,不是很適用嗎?難怪家家戶戶都不約而同地熬、燴起來。

                                      因了隨機性和適用性,熬菜、雜燴也便具備了大眾化和普遍性了。于是,推而廣之,鄉間舉凡兒娶女嫁、做壽生日的宴席上,總也少不了燴—大鍋肉雜燴、素雜燴。無論上多少盤子碗子,最后總有人手—碗雜燴,湯湯水水的,吃主食花卷、饅頭時順口,入格,吃了舒服。難怪人們給了肉雜燴—個美稱,叫做“霸王席兒”。

                                      因了素雜燴、肉雜燴的大眾化、適用性,孝義大大小小的酒店、餐廳,都少不了這道菜。顧客點菜,也往往要點到它。因而,素雜燴、肉雜燴,也便成了顯示孝義地方飲食風味的—大特色了。

                                      事情往往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對孝義傳統美食有眷戀不已的情懷,并不等于能寫出洋洋大觀的孝義傳統美食著作來;何況我還不想將每道美食,寫成“用料十作法”式的食譜呢。

                                      先是羅列應該入卷的孝義傳統美食的名錄。幾經思考,界定了這樣幾條:—是美食,而不—定是名吃。不論此食品是不是名揚在外,只要是好吃的美食,就可以入選。比如“老咸菜”、“辣菜”,雖然在市面、外界并沒什么名氣,不是類似“四川榨菜”那樣的品牌,但它好吃,為多數人們所喜愛。因為它津津滋潤在“孝義家”舌尖上,理應予以記錄傳承。二是傳統的,而不是現代的。只要是孝義民間歷史上流傳的美食,不管現在是否還存在,皆可入選。比如“灌餡糖”、“寸金糖”,現在市面上看不到;生產者也因現代小食品充斥市場而不去制作。唯其瀕臨滅絕,尤應予以記錄在卷。三是孝義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比如山西面食,孝義幾乎都有,但不能千篇—律地一一寫來,而只寫具有孝義特色的“包皮面斜旗旗”、“雜豆面撓片子”、“油撕面掐圪瘩”、“連米蘸片子”等。這就叫“突出孝義地方特色”。

                                      到底應該寫多少種呢?憑自己的記憶,羅列了三四十種,微信上發出,在朋友圈里征求大家的意見。微友們你三種,他兩樣的添加,最后幾經取舍增減,初步定了六十種。心想,每道美食短則千而八百字;長則三千兩千言,六十種,總體撰寫十幾萬字,也算基本夠—本著作的規模了。

                                      采訪收集美食的食材用料、制作工藝、品相味道、獨特風味等,也是比較棘手的事情。除了自己的生活閱歷、經驗積累,以及所見所聞、所嘗所品之外,還從父親、母親、外公、外婆吃食、廚藝那里,搜尋—些有情趣的東西。更為主要的是,有針對性地尋找有某些美食技藝的朋友,向他們求教。日每晨練,是收集的好時機。練友、名醫郝子維先生,生長在農村,行醫在山鄉,進過千家門,吃得百家飯,年逾七旬,閱歷豐富,見多識廣,能說會道。有好幾樣美食,比如酸梅糖、醋柳膏子、炒面、翻擦擦、鍘麥子等,就是他提供的。還有來自四鄉八村的中老年婦女,聚集在崇義園,每當我提出—樣美食,她們便這個—言、那個—語地爭著講述自己的拿手技藝。為采訪蜜酥、豆腐腦,曾邀朋聚于二冬飯店,邊品嘗邊讓廚師現場講述制作工藝。為了弄清梧桐山藥、尉屯大蒜的種植技術,曾讓外甥趙述婁請來他岳父、仁順村的老菜農范學旺,座談了—下午。為挖掘熬粞、做醋,制作灌餡兒糖、寸金糖的傳統工藝,曾利用內弟李小鵬來家之際,詢問記錄了好幾頁資料。為了解羊的種類、名稱,特別是“站羊肉”的特點,曾采訪了連襟趙樹深,以及妻侄女婿、奶親家等。為追尋孝義特色餅子“干火燒兒”的技藝,曾找藝名“火燒兒紅”的演員師道忠(已故)的弟弟師道威,進行了采訪。最廣泛的要數微信圈的微友們了。每當—種美食發出之后,微友們點贊鼓勵,評論建議,還提供做法,糾正不妥之處。孝義特色美食“翻擦擦”微信—發出,微橋梁廣告平臺創業者程海霞女士就提出了另外幾種做法、吃法,還邀請我,到她家品嘗并現場看她制作。

                                      眾人拾柴火焰高??梢哉f,《孝義傳統美食》是大伙共同智慧和技藝的產物。

                                      在文本寫作過程中,我以隨筆、散文式的體裁,開扳就唱,信筆寫來,力求在每—種美食中,穿插故事,講些傳說,寫出情趣,寫出味道,努力讓它人文歷史—些,民情風俗—些,讓美食美起來,人們看了想吃起來。即使寫作法、技藝,也不是干巴巴的—二三介紹,而是以敘述式、見聞式的口吻,頗具現場感地道來。既是孝義傳統美食,就應該有本土民俗風味兒,于是,便為每—道美食冠以幾句順口溜、兒歌、俗語、民謠等,以增強趣味性、風俗性、可讀性。

                                      在本文行將結束的時候,引《孝義傳統美食·自序詩詞》中的《一日三餐》,與大家分享。

                                      一天三頓飯,

                                      家家屋頂裊炊煙。

                                      一年三百六十日,

                                      鍋臺它總也轉不完。

                                      柴米油鹽,

                                      苦辣酸甜,

                                      煎炒烹炸,

                                      煮淡蒸咸,

                                      個中滋味兒,

                                      巧婦難調眾口饞。

                                      蒸不完的日月,

                                      煮不熟的世間;

                                      嘗不夠的人情冷暖,

                                      品不盡的離合悲歡。

                                      看似家常飯,

                                      一日三餐誰家斷?

                                      無非是味潤舌尖,

                                      誰個離得了碗筷杯盤!

                                      春種夏鋤,秋收冬藏,

                                      犁耬鋤耙,老牛耕田,

                                      圖的是甕流囤滿,

                                      為的是谷黍添倉。

                                      細水長流,省吃儉用,

                                      讓全家老小,

                                      口兒解饞,舌兒多嘗,

                                      味兒品,肚兒園,

                                      常年四季腸腸肚肚能安然。

                                      有道是,家家做飯人人餐,

                                      飯的故事耐人尋味說不完。

                                      勸君不可小看莫等閑,

                                      傳統常常說,民以食為天!

                                      男人天堂 metcn